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教授、院士“破圈”:大铁锅演示天眼原理 塑料瓶造升空“火箭”!

教授、院士“破圈”:大铁锅演示天眼原理 塑料瓶造升空“火箭”

时间:2024-10-25 04:24:00 来源:洗髓静容网 作者:综合 阅读:879次
原标题:教授 、破圈院士“破圈”:大铁锅演示天眼原理 塑料瓶造升空“火箭” 科普“网红”吴於人正在拍摄科普实验视频 。教授箭 受访者供图 科普“网红”唐守平正在做科普实验  。院士眼原 受访者供图 科普“网红”王印(中)与孩子们一起用塑料瓶制作“火箭” 。大铁 受访者供图 用大铁锅演示中国天眼原理、锅演带孩子们用塑料瓶造“火箭”冲上百米高空……近年来,示天越来越多科普短视频成为网络爆款 ,理塑料瓶不少专家 、造升教授、空火院士拥有百万粉丝,破圈高端、教授箭艰深的院士眼原科学知识以通俗 、有趣的大铁面貌进入公众视野 。 现象 科普“网红”吸引百万粉丝 手握一根塑料管 ,锅演轻松地“驱赶”一束塑料丝 ,示天塑料丝神奇地飘浮起来 ,如同一只章鱼在空中游走 。这是令退休物理教师唐守平走红网络的一段短视频  。作为科普“网红” ,唐守平在抖音平台拥有近百万粉丝,先后发布300多个科普视频  ,多条短视频播放量达2000多万次 。 “商品名叫七彩神仙 ,正式名叫盘丽鱼属,长得跟个盘子似的……”这条幽默的生物鉴定视频播放量近500万 ,制作者为B站的“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在B站上 ,以“实时讲解+原创动画短片+专家出镜解说”为特点的大量科普短视频播放量很高 ,一批科普从业者也由此“出圈”走红 。 在此之前 ,人们对“网红”的印象标签主要为“颜值漂亮”“善于带货” 。而时下,不少短视频平台推出的科普“网红” ,不“以貌取胜” 、以传播知识为目的 ,也同样吸引大量粉丝 。 他们或是退休的教授、院士 ,或是在医卫、自然、考古等领域颇有心得的专业人士,又或是专门从事科普教育的知识达人 ,粉丝量从几十万到数千万不等。他们的视频不仅点击量高 ,且与网民互动热烈 ,常常引来大量点赞、留言,评论区里更有很多人在不停地刨根问底。 《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 ,抖音知识类内容呈持续增长态势 ,知识类作品发布数量增长35% 。截至2022年10月,抖音万粉知识创作者数量超50万 ,同比增长近70% ,其中科普类创作者数量增长超77% ,认证的教授数量有300多位 ,涵盖医学、物理学 、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 揭秘 集体走红的“流量密码” 不少科普“网红”表示 ,踏入互联网的目的是激发年青一代的科学兴趣。同济大学退休教授 、在抖音拥有近500万粉丝的科普“网红”吴於人说:“我们和科学打一辈子交道了,有责任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凤等专家认为 ,科普“网红”集体走红并非偶然 ,背后包含社会需求增加 、传播渠道更迭 、内容形式创新等多重原因 。 ——科学素养提高、受众群体增加 。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超过15%  。随着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群体迅速增加 ,在“00后”聚集的社交媒体上,知识需求带动一大波新流量 。比如,此前一些科普“网红”多角度解读热点话题“量子纠缠”,引发年轻观众频频在线“催更” 。 ——网络教育和信息打假等需求激增 。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昶表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 ,青少年通过加深对非体系化知识的理解,也有效提升了线下深度学习的意愿。“为什么年轻人爱上用B站学习”的话题 ,一度引发热烈讨论 。此外 ,互联网中不乏打着科学旗号的虚假信息,一些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专业人士通过鞭辟入里的讲解,引导公众去伪存真,真实了解前沿新知 ,因而备受欢迎。 ——传播方式提升科普效果 。 陈昌凤认为  ,短视频科普走红 ,部分原因在于用户能以极低时间、空间 、经济成本学到不同类型知识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表示 ,短视频互动性强 ,摆脱了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授模式,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同时,短视频平台可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受众区分科普价值 ,精准推送给有需求的用户 ,让科普内容更易被广泛接受 。 ——内容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 科普短视频走红离不开精心创作的内容。许多科普作者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在回应公众关切同时提炼科学知识 ,创作视角也较为平民化  。受访人士表示 ,科普短视频走红与作者的个性化风格密不可分。“把科学知识巧妙融入好玩的段子里更易被人们接受。”外科医生 、科普“网红”程才说 。“要像聊天一样传播知识,讲的内容要使对方产生兴趣、听得下去 。”科普“网红”补艾松说。 纵深 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高质量科普有助于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指出 ,科学家要让社会公众更加理解和支持科学 ,肩负着向社会更好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 ,大力发展线上科普”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明确提出 ,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开发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 ,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受访专家表示  ,科普工作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之一。目前 ,一些科技工作者仍存在一定认识误区 ,认为科普是“小儿科” ,对参与科普活动有较多顾虑 ,也欠缺以通俗易懂视听语言表达的能力 。 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 ,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在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 ,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科普短视频领域存在专业化不足、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过度等问题。如有科普博主发布“高铁上的蚊子为何不会被甩到车尾”的短视频,其结论被物理学专家“打脸”;还有科普视频作者假冒专家贩卖焦虑,甚至推销劣质产品 。 业内专家表示,科普短视频创作、发布应建立完善审核把关机制,对于内容、形式 、导向等做好审查把关 。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治理“伪科学”乱象 。 此外 ,有专家指出 ,科普短视频作为一种“知识快餐”,无法取代系统化的专业学习 。应更好促进线上科普与线下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  ,让年轻观众不仅喜爱科普“网红”,更因此爱上科学 ,进而充满热情投身科技创新。 新华社 焦点 “科普网红”如何炼成? A 科普网红,含“科”量很高 如何做一个让10万人都点赞的科普视频?科普博主快速“吸粉”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说科普是一门“技术活” ? 想要成为科普网红,首先你可能得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 。 在B站上拥有近150万粉丝的“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退休前是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她坚持做科普已经有17年。吴於人曾出版过《大学物理》教材,也荣获过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与现实世界相比 ,短视频平台上“不刷题的吴姥姥”更为人所熟知,吴於人成了一名“科普网红”。提起物理科目 ,可能会勾起很多人求学时的回忆,艰深 、晦涩,是不少人对这个学科的常见印象  。但在吴於人的视频评论区  ,网友直呼“终于听懂了”“有些喜欢上物理了”,她也收获了一个称呼——“全网最高级别家教”。 当被问到更喜欢在课堂上传授知识 ,还是做科普视频时,她回答都喜欢 ,因为她提倡的“不刷题”不是不做题 ,而是要带着研究问题的心态去学习。 戴伟是牛津大学博士 ,现在是北京化工大学英籍特聘教授  。凡看过他科学表演的人都会惊叹于他的学霸思维 ,他能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讲得层层深入 ,让人感叹原来这个知识还有我们想不到的另一面 。 “毕导THU”在B站拥有近500万粉丝,是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研究生。“科研和科普的共性都是遵从科学精神 ,从业者都要有科学素养 。”毕导说 ,想要成为科普网红,自身的含“科”量就低不了 。 B 做好科普的要义是“玩”“做好科普有娱乐价值” 尽管大多数科普网红本身学历很好,但他们都认同一点——想要做好科普 ,就得好玩。这一点,越年轻的科普工作者就越是强调。 戴伟说 ,几百年前 ,有个天才科学家说自己只不过是海边玩耍的男孩 ,他觉得想让孩子爱上科学 ,也要给他们“玩”的空间。事实上,在做好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做化学实验就是一种玩 ,其中的乐趣不亲手尝试过是不会懂的 。 毕导说,如果把科普变成“第二课堂”,他就觉得有点累了,他希望看他视频的人是在娱乐 ,能够享受科学激发好奇心 、启迪智慧的那种快乐。所以他觉得好的科普是有娱乐价值的 。 讲解火箭飞入太空的原理时 ,吴於人向装有液氮的塑料瓶中加入少许水 ,拧上钻好小孔的瓶盖 ,倒置起来 ,瓶子“一飞冲天” ,反冲现象得到了直观的展现;介绍形如一口大锅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时 ,她竟真的在镜头前拎起了一口锅;重核裂变的过程,则是小球打向西瓜,西瓜一分两半……鸡蛋 、硬币 、气球  ,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都成为了吴於人的“教具”。 有网友留言感叹“这才是物理课该有的样子” ,“小时候学校这样教 ,我可能也是科学家了”,吴於人则回复称“不晚不晚”。在她看来,短视频为大众搭建了一条连接科学的捷径。 C 把艰深科学“翻译”出来 科普是门“技术活” 当下,有越来越多科技工作者有意愿尝试科普,但就像做科研需要查文献 、做实验、写论文一样,想要做好科普同样是一门门槛很高的“技术活” 。 做了一辈子大学教师,讲课这件事对吴於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但从大学讲台走到手机屏幕中  ,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从一两个小时的大学物理课堂,到一两分钟的科普短视频  ,怎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是个颇具难度的新课题,背后藏着庞大的工作量 。“再简单的内容 ,也要备课 ,要反复改脚本,不然怎么讲得清楚?”怎样把艰深的物理知识通俗易懂地“翻译”出来 ,让小孩子也能听得懂、愿意学,吴於人下了不小的功夫 。 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个听起来让人摸不到头脑的物理名词,被吴於人借助一面大镜子形象地展现出来。借助视频剪辑,镜子外的吴於人手臂向上举起 ,镜子里的她却放下了手臂。这正是物理学家吴建雄在验证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科学实验中捕捉到的奇特现象。而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强大的知识储备 、语言表达 、实验演示等能力缺一不可 。 脚本要改到什么程度才算满意?吴於人的助手小任笑道 ,作为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她可以作为“参照物” ,“如果我能听得懂,网友们应该也就能理解了” 。 “网红”科学家点击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 被网友称为“火山院士”   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 ,年逾八旬的刘嘉麒正打算录制科普视频,录制内容包括“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南北极”“青藏高原为什么被称为第三极”等。成为科普UP主(视频上传者)还不到一年 ,刘嘉麒已拥有了37万多粉丝 。 因为在多个视频中介绍过世界各地的火山 ,不少网友喜欢称刘嘉麒为“火山院士”。“其实除了火山,地球科学还有很广泛的内容 ,可以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一门‘养活全人类’的学问  。”刘嘉麒详细地向记者介绍道 ,我们用的各种物质和各类能源资源、身边的气候和环境 、遇到的地质灾害,几乎都与地球科学相关  。“所以我想通过科普视频,把这门科学的重要性告诉给更多年轻的网友。”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 把“冷门学科”讲解得“接地气”   今年76岁的舒德干是进化古生物学领域的专家。而今 ,他在网络上又被网友们赋予了一个新头衔——“重量级宝藏UP主”。自去年中开通B站视频账号以来,舒德干已上传了近30则科普视频 。 在一期主题为“我们从哪里来”的科普视频中,舒德干站在档案柜前  ,随手拿出了被称为“天下第一鱼”的昆明鱼化石  ,向观众讲解生物进化,并幽默地补充道:“这个东西是超级国宝,平常我都是锁在保险柜里的 !”引来网友在弹幕中惊呼“太珍贵了”“原来学知识还能免费看国宝” 。 生物进化的复杂过程  ,光靠说不够直观,那就制作大量图片向观众展示 。讲授的话题也要经过精心挑选,有的介绍古老生命跌宕起伏的演化进程,有的讲述达尔文 、牛顿 、孟德尔等科学家的故事 ,还有的是分享自己学术生涯中的个人经验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 “高大上”的脑科学 ,也轻松易懂了  “同学们大家好,我叫蒲慕明。过去的几十年间,我是教神经科学的……”年过古稀的蒲慕明院士,端坐在一排书架前 ,声音洪亮地说起开场白。这是他发布的第一则科普视频,主题是“大脑可以移植吗” 。两个多月后,该视频在哔哩哔哩网站的点击量已超过30万,网友的弹幕几乎覆盖了整个屏幕。 “脑科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 ,大家对‘大脑是怎样思考的’‘记忆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 。”蒲慕明指导的研究生 ,主动承担起拍摄  、剪辑的工作  。他告诉记者 :“录制一次的内容 ,我们回来会剪成3期节目 ,保证每则视频的时长在几分钟以内。” 切合年轻人口味的选题,符合网络收视习惯的视频节奏  ,再加上院士级水准的讲解,强强结合 ,让脑科学这门听上去“高大上”的科学 ,也变得轻松易懂了起来。   整合:易福红 实习生 李燕妮 来源 :人民日报 新华社 北京日报 文汇报等返回搜狐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热点)

推荐内容
  • 受伤之后球队越打越好 拉文公牛生涯已提前结束?唱功烂得像混子,《声生不息3》一群神仙里掺个关系户,真招人厌
  • 尤文图斯就“假账门”上诉 意大利法庭:重罚是因反复而长期的违法行为回顾:事实证明,“消失”6年的周立波,早已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瞎话板]迈克尔
  • 崛起有望?美媒评联盟10大潜力球队:灰熊火箭上榜,马刺排第二官宣!太阳新签约,湖人好消息,重磅交易将达成,超级三巨头诞生
  • 市售三款公牛65W快充充电器拆解汇总,该如何选择?
  • 《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双面玉女”刘诗诗现形记:表面人淡如菊,实则情史丰富内心狂野